《匱乏經濟學》讀後心得:你有多少認知頻寬?隧道效應如何遮蔽視野

本篇是閱讀《匱乏經濟學》一書的心得分享。作者的研究涵蓋認知科學、行為財務等與人類生活有關的範疇,跨足心理、消費習慣等不同領域,是一本值得大家細讀的書。

自然科學是嚴謹的,很可能只有一種或數種結果,假說能解釋現象存在的理由。

相對的,社會科學就不一樣了。

對於「為何某件事情的結果會因為人的行為而改變」,有很多種不一樣的理論基礎,甚至也很難證明,因為可能的變因太多了。

對稀少性的不同思維

在經濟學中,稀少性(英語:Scarcity)是一個重要的概念。

「資源有限,慾望無窮」是描述這個現象的最佳寫照。

在提及資源的時候,大家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是什麼呢?

資源可能是土地、水、能源、電力、石油、糧食、金錢。

概括來說,資源是能夠被人們所利用的一切事物

時間也是一種資源,因為人的生命有限,時間是具有稀少性的存在。

匱乏經濟學的概念,與傳統上認為資源越多越好的想法相反。

資源的缺乏,有時能為個人或組織提升效率,增加生產力。

擁有的資源不代表成功的機率

如果我們擁有越多資源,是否代表成功的機率更高?照理說應該是這樣沒錯,但根據作者的觀察與研究結果顯示,事實似乎與我們想的相反。例如以下幾個範例:

一、交報告的效率,與剩下的時間成反比」,研究生之間耳熟能詳的玩笑話。

在報告截止日期將屆時,反而是人們工作效率最高的時候。因為所剩的時間不多,將專注力集中在最緊迫的任務上,放下其他較不重要的事項,工作效率也就提高了。

二、「哪一種折價券的效果比較好?有期限還是沒有期限的?」

店家交給消費者的折價券,通常會有期間的限制;這讓我們注意剩下的時間,並思考何時該進行消費。

急迫性會促使人們加快腳步行動,沒有時間限制則令人放鬆,畢竟什麼時候用都無所謂。

三、「比賽中出手的次數與機會,與獲勝的機率成反比」

在一個經過設計的遊戲實驗裡,受試者被分成不同的組別進行,其中一組可以不限次數出手,另一組則被要求在有限的次數內出手。最後的結果是,被限制的組別反而得到比較好的成績。

出手的機會越多,不是應該比較有機會得分嗎?但結果卻與常見的思維相反。

作者的推論是,受限的組別被迫必須以更謹慎、有效率的策略,思考如何成功達陣,並把握每次出手的機會得分;相反的,不被受限的組別,由於沒有出手次數的壓力,亂槍打鳥,最終導致得分率下滑

關於這個實驗結果,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巴菲特的「九宮格理論」。他是這麼說的:

在紙上畫九個格子,代表你這輩子能夠出手投資的次數,如此就能使獲利機會大幅提高。」

因為能使用的次數有限,對每一次機會都更加謹慎,勝率也就因此增加了。

這兩者之間,存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創新育成中心、創業輔導計畫,為什麼不容易創造有競爭力的企業?

我想起在先前的讀書心得分享隱性優勢:限制可成為機會,弱點也可以成為獨特資產,善用自己所有條件發光一文中,作者曾經提到的內容。

「創業資源的多寡,未必與成功的機率有關。那是因為當資源有限、面臨生存壓力時,經營者不得不努力削減開支、維持運營的資本激發了內在潛能⋯⋯

相反的,在政府補助和資源支持下的受輔導企業,缺乏破釜沉舟的決心,往往不會深思熟慮或做出孤注一擲的決策,因此很難具備競爭力。」

《孟子·告子下》云:「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」,或許就是這個道理吧。

認知頻寬:你現在心裡在想什麼?

集中精神,將注意力聚焦在當前最重要的事物上,是我們工作時遵守的原則。

書中指出,專注有不同層面的意義。

無法專心,對人們的影響深遠;所謂的心智能量,就是我們注意力集中的程度。

專注力是一種很珍貴的資源,因為它會影響我們接收、處理資訊的反應

我們能夠看見動作或行為,是具體的視覺;然而思緒是抽象的,看不見也摸不著。

無法專注,常常是因為想著其他事情

「課堂上正在說明很重要的內容,但快要趕不上回家的末班車了,心中一直在盤算什麼時候該離開……」

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?心事重重讓你無法專注在眼前進行的項目?

這就是作者所說的認知頻寬

專注力就像是網路的頻寬,只能負荷有限的流量;當我們的思緒被佔滿時,就無法接收更多的資訊了。

認知頻寬,只流通著當前最掛念的事情

專注的雙重效應-注意力的隧道

專注帶來的另一個效果是隔絕

書中以消防員執勤時的專注為例,並將這樣的現象稱為隧道效應

「消防員為了在第一時間趕到火災現場,未繫好安全帶就上路,沒想到卻因轉彎速度過快,被甩出車外而喪生。」

作者指出,對消防員來說救火是第一要務,把思緒都放在救火這件事情上,剩下的都管不到了。時間有限,要做的事情太多,先衝最重要。

在消防安全守則與執行任務的訓練中,難道沒有要求繫上安全帶嗎?

不只法規,訓練課程以及測驗,綁好安全帶是一定要遵守的原則。

在這個例子中,我們看到的結果是:

只有最重要的事物才會進入注意力的隧道內,其他的都在隧道以外

本文小結與感想

在本書的後半部分,作者以認知頻寬隧道效應的概念,對職訓課程、發薪日貸款等議題,進行分析與討論,從參與者與企劃人員的不同角度切入,提供了改善與優化流程的方法,值得我們做為參考。

現象背後的前因後果

「受訓學員不是因為懶惰而中斷課程,而是因為身兼多職,實在無力負荷需要高度專注的學習。除此之外,他們的認知頻寬被生活中的繁雜事物佔據;房租、小孩的學費與生活費使他們憂心忡忡,難以專注。」

即使明白這樣會導致財務危機,仍然無法停止高利貸款?受到眼前龐大的財務壓力所迫,已無多餘心思去想未來,這筆貸款是一場及時雨;在狹窄的注意力隧道裡,只有明天、後天、下週一。半年後的事對他們來說,是一種無法想像的遙遠。」

國內是否有類似的專案,執行很久但成效不彰?透過這樣的思考方式,或許有機會找出原因並改善。

管理者的兩難

從經營管理的視角,上市公司對短期利益的關注,可能部分來自於認知頻寬隧道效應的影響。

對管理者來說,提交亮眼的財報是本分;做出能增加利益的決策,為員工提供更好的薪酬則是一種責任。

當企業面臨經營危機,必須有所取捨時,認知頻寬所產生的隧道效應就出現了。

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下,勢必有一方必須犧牲;

財務壓力會佔據管理者的認知頻寬,注意力隧道裡只剩下對於資金的需求。

與高利貸借款人的情境類似,資金即將用罄,無法思考3、5年後的情況,不得不犧牲長期利益換取短期利益,因此陷入了決策的兩難。

結語

心智與認知頻寬總是被佔用,專注力隧道也擁擠不堪,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情形呢?

很多時候,努力能完成與改善的事情有限,適時地放空思緒、舒緩注意力的肌肉也是很重要的;

繃太緊的琴弦,總是會斷裂的。

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,就好比電腦需要定期重新開機,才能繼續執行;

人也是一樣,需要定期清除腦中的煩雜思緒,回到清澄明靜的平穩狀態,調整機能才能保持健康。

你的認知頻寬被過度佔據了嗎?注意力隧道裡是否暢行無阻呢?

歡迎在底下留言告訴我,什麼是你現在最在乎的事情,藉此讓認知頻寬重新整理一下吧!

上 / 下一篇文章

一般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