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高關稅就能打擊貿易競爭對手嗎?淺談美中貿易戰

本篇文章是針對美國與中國之間,國際貿易與商業往來的個人見解。

一、美國與中國的貿易協商

今年5月,美國針對包含礦物、鋰電池、半導體、太陽能板、電動車等關鍵產業,對中國提升進口關稅;其中,電動車的增幅最高,從25%提升到了100%。

川普如果當選,勢必又會再次開啟貿易戰爭模式,對中國商品課徵高關稅。

然而,這真的對美國經濟有利嗎?

首先,若美國對中國課稅,中國肯定也會對美國商品課稅;在這一來一往之間,本質上並沒有獲益。

其次,不僅產業沒有獲益,反而對美國本土企業造成傷害。

為什麼這麼說?由於出口到中國的商品多為糧食與經濟作物,例如黃豆、小麥、玉米,若中國對這些商品課徵高關稅,首當其衝的會是美國農產品與食品原料工業。

除此之外,關稅造成進口商品價格上升,最終會轉嫁至消費者身上;也就是說,消費者必須為相同的商品付出更多錢。

貿易協商與國際上的商業往來,往往是建立在比較利益的基礎上,在談判桌上,各國無不希望爭取對己方有利的條件;長遠來看,以關稅作為威脅只是兩敗俱傷。在這種情況下,兩國的企業只能尋求較具成本效益的方法經營,例如將產線外移至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

美國本土企業外移,會使國民工會機會減少,這是華府希望看到的現實嗎?

美國應以提升技術水平、增加勞動效率為目標,而非藉由關稅手段要脅貿易對手國。

二、美國與台灣的多角連結

貿易政策不外乎就是談關稅與商品,與台灣之間的協商也不例外。

近期在台灣,晶片生產成為了熱門的稅務討論話題。

川普提到的保護費,是指期望台灣在出口晶片時,能夠讓美國獲得一部分利益;也就是希望增加關稅。

然而這樣的結果是什麼?

有哪些企業是高階晶片的需求者?

蘋果、高通、特斯拉、輝達等科技巨頭,都需要台積電生產的先進製程晶片;如果美國對台灣出口的晶片徵收稅款,那麼這些額外成本最終將轉嫁至消費者

此時,企業可能為了規避關稅而進行技術性外移,將部分零組件生產工廠,轉移到美國境外如墨西哥、加拿大等稅務優惠國,也就是所謂的近岸委外(shoring trade)

另一個劇本則是離開美國,往勞動成本更低的國家移動。

無論是哪一種情況,對美國來說都不是好消息。

本文小結

在目前全球化趨勢下,跨國企業之間並非總是敵對關係,而是在競爭中合作,合作中競爭。

競爭者可能同時是供應鏈的廠商,合作夥伴可能也會競爭同類別產品的市占率。

在這樣亦敵亦友、競合變動的世界中,商業之間的戰線變得越來越模糊,不再壁壘分明。

過去的商業策略,必須有所修正,才能跟上現今的全球脈動。

追求合作,並從競爭中學習彼此的長處,是未來產業發展的趨勢。

上 / 下一篇文章

一般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