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來新創企業的模樣:小規模是趨勢(上)

這本書在說什麼?

這本書《小規模是趨勢:掌握AI和新一代新創公司如何改寫未來經濟模式》作者為新創企業投資人賀曼塔內賈,書中描述了創投界的近期發展,也對未來商業的趨勢與產業動態,提出許多別具慧眼的獨特觀點。

塔內賈本身也是一位軟體、資訊服務產業的創業家,深刻理解在軟體與硬體整合以後,不僅能提供更多尚未問世的服務,也將創造前所未有的機會,對於改變人類未來的生活有極大的潛力。

書中的主旨,同時也與過往商業認知不一樣的地方在於,企業經營通常都會追求規模經濟,特別是製造業。然而,為什麼作者會認為小規模才是趨勢呢?書中談到許多未來企業的模樣,以及因為新科技的發明,為產業帶來不一樣的可能性。

進入2023年的尾聲,我們可以從那些角度切入,並發現潛在的獲利機會呢?讓我們一起來思考吧!

群蜂攻擊巨熊的時刻來臨:專注於利基市場

作者將傳統製造業比喻成體格魁梧的熊;新創產業則像蜜蜂,即將對巨熊展開進攻。

過去製造業所追求的產量提升、規模經濟,可能因為新時代的來臨而有所改變。

技術融合改變了人們工作的方式,也創造了現代科技商業模式的機會與可能性。

Technology oriented business model –以科技為導向的商業模式

意思是人們能以目前

  1. 已經存在
  2. 成本低廉
  3. 可被使用

的工具,作為個人企業經營的起點,為客戶提供需要的服務盈利。

技術、服務等物件能用租的方式取得,不需要自行建立;新時代微型企業該做的事,是建立正確的商業邏輯與可行的運作模式,為使用者提供服務並滿足需求。

以量取勝不再是企業經營的必備條件,而是迅速、效率,且確實滿足客戶需求。

新技術的問世,為人們帶來什麼樣的改變?

我們可從歷史的角度,回顧過去科技發展的歷程。

電話蒸汽機汽車的發明,為社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什麼改變?在器物革新的初期階段,都會遇到強大的阻力,這股力量始於人們對新事物的陌生或恐懼,因此所衍生出的心理抗拒。但是後來的世界怎麼了?

首先,電話並非當時的人們所想的那樣,如果大家都用電話,將會取代人類的自然語言能力。取而代之的是你我所見的事實:電話使我們的聲音傳得更遠、強化了不同社會之間的連結與溝通

其次是蒸汽機和汽車內燃機。當時的人們認為,像蒸汽機這麼大的機器要運作實在是不可思議、天方夜譚;汽車則像在馬路上橫衝直撞的怪物,簡直要把人嚇壞了。然而隨著時間的遞嬗,到了20世紀初期,蒸汽火車與內燃引擎的普及,不僅帶來了交通運輸的革新,也改變了普羅大眾在移動、交通方面的習慣與效率。

一個新科技的問世,勢必會排擠舊時代產物的生存空間。確實在電話出現以後,許多以往得用人力傳聲的工作消失了,卻也因此將人們拉進了一個連結性更強的世界裡,有許多工作都是從電話做為原點,隨後往外擴展、延伸,最終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事業體;

汽車普及化取代了人力馬車的工作機會,但也創造了更多與汽車維修、零組件製造、燃料運輸的職缺需求,以及因此為世界創造更多交流的機會與可能,如知識傳播、更多人的流動、器物的交換與拓展

人工智慧的出現,已在人們的工作場景中帶來改變,同時也創造了尚未被發現的機會。
我們即將進入歷史的另一個里程碑。

正如馬克吐溫的名言,歷史不會重演,但總有相似的時刻

History doesn’t repeat itself ,but it rhymes.-Mark Twain

新時代的教育與學習

網際網路打破了時空環境的限制,讓教育提供與獲取學習的方式有更多可能性。

常規教育的模式即將面臨衝擊。這對於傳統教育的提供者來說,是威脅也是機會;對學習者來說,也開啟了一扇知識的大門。想要學什麼、看什麼都由自己決定,不再被動地由提供者單方面灌輸。

如果人們上學的目的,不再以「就業」為目標,而是「創業」,那麼未來必然會出現許多學校的替代方案;資訊或知識的來源更多元、更豐富,而且不再只局限於實體場域;靜態類可以完美地在線上進行,動態類若能配合科技輔助,也能有很好的效果。(在這一個領域,較困難的是關於如何評估訊息的價值與真偽。)科技巨頭所擁有的海量數據,可能對傳統銀行業帶來衝擊與挑戰。

多出來的人力該何去何從?

隨著電晶體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,現在的個人電腦與手機等電子產品,由於配備的晶片效能大幅提升,不僅在圖像編輯上的效能增加,連科學計量的算力也經常超過使用者的需求,也就是出現了「效能剩餘」。

而現今人工智能程式與軟體、電腦科技的出現,降低了重複性、可取代性高的工作,就會出現所謂的「勞動能剩餘」,也就是會出現「不知道該做什麼工作」的人。在技術進展到下一個層次的過渡期,這是一個必然現象。

而這樣的現象,會持續到新的應用與技術、相關產業開始出現需求以後,「勞動力剩餘」才有機會移動到那些能發揮人類智慧的地方,去處理、審慎思考、妥適規劃那些屬於人類自己才能解決的問題。

人工智慧能處理人們不想做的事情

人的智慧在於,可以提出真正需要被探討的問題;而這些問題,有很大部分只有人類自己可以處理。例如:產業為什麼該去規模? 哪些工作的特性是重複性高,由人來執行既沒效率又容易出錯?

因為AI只能以較有效率的方式處理、歸納資料,並在適合的時機提供人們參考。

AI是無法替人類做決定的。人類最寶貴的地方在於:和機器相比,人類的情感豐富,獨一無二、有幽默感、容易受情緒左右、容易對相同的事物感到厭倦。

最重要的是,每個人都有著能真實碰觸到的靈魂。

看似無關緊要,卻值得關注的事

並非每一種產業都有去規模化的優勢,若以傳統的製造業來說,近期內(5—10年之間)的商業模式,還是必須保有規模經濟的架構才可能運作。

但我們抱持開放心態面對即將來臨的新技術,展望未來的製造業能用更環保、低碳排、小規模的方式量產,伴隨著能夠降低生產成本的企業流程出現,進一步帶動整體產業的新氣象。

除了製造業,其他的產業呢?

看不到實體,或者說在現實世界難以碰觸的產業,正在虛擬的數位世界中運行。

軟體結合了我們手中的硬體,配合高速且無遠弗屆的網路,成為新商業邏輯的主要架構,創造了更多被消費者使用的服務,而這正是去規模化產業的核心元素。

下篇文章會繼續探討,有哪些產業適合用新創企業的角度發展,同時也能在發展的過程中找尋機會和潛力呢?讓我們下回見囉!

上 / 下一篇文章

一般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