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新版圖:前言-石油危機的歷史背景

本文為《全球新版圖:頁岩油、電動車、再生綠能,21世紀能源大國的戰略布局與衝突》閱讀心得分享的前情提要,內容包含OPEC以及三次石油危機的歷史背景。
石油輸出國組織(OPEC)
英語: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,縮寫為 OPEC,又稱歐佩克
位於中東地區的OPEC創立於1960年,成員國為石油產量豐沛的國家,包含伊朗、伊拉克、科威特、沙烏地阿拉伯、委內瑞拉、阿聯、阿爾及利亞等。
OPEC為世界提供穩定的石油,成員國之間也會協調價格以及產量,對全球石油供給與能源市場的影響舉足輕重。

第一次石油危機:1973贖罪日戰爭
1973年10月,發生於中東地區的贖罪日戰爭,由以色列對抗阿拉伯世界的眾多國家,
包含伊拉克、敘利亞、約旦、沙烏地阿拉伯。

戰爭爆發後,沙烏地阿拉伯減少石油產量,並實施石油禁運。
由於美國在戰爭期間對以色列進行軍事援助,因此成為石油禁運的主要目標。
隨後伊朗、伊拉克也加入禁運的行列,目標擴展到歐洲的鄰近國家。
由於石油減產與OPEC的制裁,使美國油價暴漲,這是1973石油危機的始末。
第二次石油危機:伊朗伊斯蘭革命與兩伊戰爭
1979年發生於伊朗的伊斯蘭革命,以及隨之而來的政治紛爭,中斷了伊朗每日輸出的580萬桶石油供給,造成國價油價暴漲。
1980年,伊朗與伊拉克衝突加劇,兩伊戰爭爆發;油輪、加工廠、輸油管線與油田等設施停止運作,造成兩國的石油產出與供給中斷,對全球原油價格造成極大衝擊。
這兩起事件,使第二次的石油危機浮上檯面。

第三次石油危機:波斯灣戰爭
1990年,波斯灣戰爭爆發。
由於伊拉克出兵科威特,對此,美、英、法與沙烏地阿拉伯組成聯軍,對伊拉克展開軍事行動。
戰爭期間,由於沙烏地阿拉伯石油供給減少,加上伊拉克受國際制裁中斷石油產出,國際油價暴漲。
波斯灣戰爭使石油價格劇烈波動,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,是第三次的石油危機。

本文小結
重要事件整理
國家 | 事件 | 地點 | |
首次 | 以色列 阿拉伯 埃及 | 1973 以阿戰爭 | 西奈半島 戈蘭高地 |
二次 | 伊朗 伊拉克 | 1979 伊朗革命 兩伊戰爭 | 伊朗 兩伊邊境 |
三次 | 伊拉克 科威特 沙烏地 阿拉伯 | 1990波斯灣戰爭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| 波斯灣邊境 |
中東地區的戰事影響原油供給,也造成了油價波動。
OPEC的決定不只牽動經濟,也為後續國際政治與地緣關係的面貌埋下了伏筆。
以上簡短說明石油危機發生的背景,感謝各位的閱讀,我們下篇文章見~
一般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