該買房還是租房?或許你該聽聽的五個觀點分享
關於買房和租房哪一個比較好的討論,眾說紛紜。
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觀點,或許會對你有幫助。
不論你偏好買房或租房,都可以參考看看,如果對你有一些啟發,那我寫這篇文章就值得了。
一、回到自己的真實需求思考
在決定買房還是租房的此時此刻,請先問問自己想要什麼,了解自己的需求是最重要的第一步。
每個人對於居住空間、環境的需求不盡相同,對生活品質的定義也不一樣,無法用同樣的標準一概而論。
因此,請用自己的角度思考,每個人情況不同;別人的意見或想法可以參考評估,但最終還是要以自身情況衡量。
舉例來說,每個人對於生活品質的定義與標準不同,家人覺得無傷大雅的事,對你來說可能影響重大。
畢竟住在房子裡面的人,是你而不是別人。是該花點時間思考,究竟想要的是什麼。
如果你有伴侶,請和伴侶好好溝通,了解彼此的住房需求後再做決定。
二、試著做情境假設:如果………
如果只是聊該租房還是買房,大家可能不會真的當一回事,要把自己也帶入這個情境中,討論才有意義。
我們該做的事情是,思考「如果我真的買房了會怎麼樣…」或是「如果我繼續租房會怎麼樣…」。
因為這樣才有機會進一步理解自己的需求,並為接下來的規劃做好準備。
以下舉幾個假設性思考題:
「假設未來想買房,我現在該做什麼?」
「如果未來繼續租房,我可能面臨什麼情況?我應該準備些什麼?」
這些只是幾個初步的問題,你可以有更多的延伸與思考,像是工作、家庭的規劃與安排。
一定要把自己也放進去思考,才有機會想得更透徹。
三、租房的本質是消費
大家一定有外出旅遊的經驗,兩天一夜或是三天兩夜,普遍都有住宿的需求。
不論是住旅館或是背包客棧,付出的住宿費,換來的是服務與住房空間,在特定的房屋內住一到兩個晚上。
租房也是一樣,和房東簽訂半年或一年以上的合約,換取使用房屋空間的權利,除此之外,還有房東所提供的家具與修繕等服務。此外,房屋稅、地價稅等稅負也是由房東支付。
租房的本質,實際上是一種消費行為。
四、租房的成本其實比想像的高
有些人認為租房子比較自由,也比較有彈性,因為可以想搬就搬,不受地點限制。
因為是租來的房子,確實可以不被房屋所在地受限,換工作的時候也可以隨時離開,這是租房很大的優點。
但是租房也並非完全沒有缺點。以下是我覺得租房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:
一、自主性
首先,是居住環境的各種面向,可能無法隨心所欲的調整或進行裝修,必須徵求房東同意,自主性相對較低。
二、房租可能會調漲
由於地區、產業版圖變動或政策性因素,都可能使居住結構改變,進而影響房屋供給與需求的情況。
在房屋供不應求的情況下,房東可能會因應市場行情而調漲租金。
你住的地方變得比以前繁榮了,有更多產業進駐,有更多外來移入人口,生活機能也越來越好。
看起來是好事,實際上對租房的人來說反而是不利因素,因為這提高了房東調漲租金的機率。
房客可以選擇不繼續租,但是搬遷到其他地方,一樣也會有許多額外的成本。(要花時間找房子、搬遷費用、房租可能上漲。)

三、被習慣遮住了危機意識-慣性包容
第三個我認為租房的成本很高的原因,比較少被提及,那就是慣性包容現象所造成的後果。
(如果買房並不在你的人生規劃中、明確的了解自己將來不會買房,那麼這個部分可以先跳過不看。)
什麼是慣性包容現象?簡單來說,就是溫水煮青蛙。
如果你曾經起心動念,想過要買房子,或是思考有沒有買房的可能,真的應該要思考這個議題,特別是如果目前居住的環境很舒適,房東很好溝通,房子住很久了也沒有什麼問題。
還沒有想清楚要不要買房的朋友,請小心,這有可能是抹煞你買房子的主要原因。
「或許租的房子有一些小缺點,但是時間久了好像也沒那麼不堪……然後就這樣維持現狀,一直到現在。」
租房帶來的安穩感其實並不牢固,可能會隨著時間而越來越薄弱。
如果有一天,真的需要做決定或者被迫搬家時,可能會後悔為什麼前些日子沒有好好做功課,思考「房東不租了應該怎麼辦」或是「還有哪裡能住」之類的問題。
請做好隨時可能要搬家的心理準備,才不會措手不及,就算先想起來放也沒關係,未雨綢繆總比完全沒有準備來的更好。
回到情境假設的部分,可以這麼想:「如果我要買房,要買哪裡?」或是「我能搬到哪裡租房?」「要是房東有天想把房子賣了,怎麼辦?」
這些問題都只是起個頭,重要的是後續你所延伸思考的細節。
或許這件事情,和肚子痛要找廁所相比,沒有那麼急迫,但重要性是不相上下的。
因為如果一直放著不處理,結果可能會讓人滿困擾的。
比起前兩個租屋的缺點,我認為第三個才是最容易被忽略,也最沉重的成本,值得大家好好斟酌。
五、多方比較並且蒐集資料
買房好還租房好?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,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同。此外,我們的理解程度也會影響對事物的看法。
你知道目前住的房子(不論是租房或是自有)在市場上的行情嗎?每月租金是多少?售價大約落在哪裡?充分理解市場訊息,能幫助你評估究竟是買房還是租房比較好。
依賴感覺行事是件很危險的事,必須透過數字去理解現實、評估自身情況。恐懼往往源自於不了解,只有充分掌握關鍵資訊,才能做出適當的決定。
沒有比較,沒有傷害,才怪
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:「沒有比較,沒有傷害。」在某些層面上確實是這樣沒錯,但⋯⋯
在「買房還是租房」這個問題上,一定要多比較、多衡量,才有更多能讓你做決策的客觀事實。
沒有人知道你想要什麼,也許現在的你,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但沒有關係,很多人也一樣不知道。
透過比較才會知道好與壞,便宜或昂貴;只有客觀事實能讓你相信,你的決策是正確的。
沒有比較並不代表傷害不存在,只是目前還看不出哪裡流血了而已。
如果要等到傷害發生才來面對,可能為時已晚。
本文小結
首先要感謝google搜尋引擎把你帶來這裡。
然後要謝謝你,輸入了「買房還是租房」這個關鍵字。
我並不是站在買房或租房的立場,只是希望大家在思考這個問題時,可以先從幾個角度切入:
1.以自身的需求出發,然後
2.把自己帶入假設情境中,嘗試角色扮演
3.留意自身的慣性包容現象,試著跨出第一步
4.多方比較買房與租房的差異,蒐集資料,用客觀事實做決策,再往下走。
這個問題千萬不能等待別人給你答案,只有自己找尋才有解方。
希望以上內容對你的人生規劃有幫助,我們下篇文章見。
一般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