躍競思維

今天要分享的這本書《躍競思維:一切都會被快速模仿的世界,創造持續成功的關鍵》,作者俞昊(Howard Yu)任職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,曾獲選全球40歲以下頂尖商學院教授殊榮。

在本書中除了談企業策略,也探討個人如何決定自身命運,為即將到來的明天做準備。

分成三個部分循序漸進,脈絡清晰地描述、舉例,讓讀者能更了解其中奧妙所在。

這本書在說什麼?

書名《躍競思維》,其中的躍競是什麼意思?

作者指出,商場上的戰爭往往透過模仿學習,進而強化自身競爭力;如同飛躍的羚羊,必須用盡全力衝刺,否則就得面臨被獵食者吞沒的命運。

躍競,就是脫離原本的位置,轉移到另一個更有發展空間的地方,擴張自身的能力圈

世上有許多公司的產品或服務類型相似,但何以有些公司能基業長青,持續保持競爭優勢,而有些卻逐步走向衰退?

書裡案例明確指出:競爭力核心不僅影響產業發展,甚至能決定企業的存亡

第一部:知識會成熟,取代是必然

作者舉了非常經典的例子作為對比,明確指出躍競的重要性。

知識商品化的宿命-

百年工藝的史坦威,不敵山葉的自動化逆襲。

史坦威(Steinway & Sons) vs. 山葉樂器(Yamaha)

在這場競爭中,山葉贏了;而史坦威逐漸被人們遺忘,儘管精美的品牌標誌依舊挺立在華麗的琴柱上。

註:史坦威在1972年被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收購,隨後經營權幾次轉手,現為史坦威樂器公司。

故事要從什麼地方開始說起?

創立於1853年的鋼琴製造商史坦威,以匠心獨具的手工製名貴鋼琴聞名。

十九世紀中後期,在西方世界獨霸一方。

手工製造的品牌形象深植人心,直到二十世紀初,史坦威仍保持鋼琴製造產業龍頭地位。

然而數十年後,來自東方的震盪,激起了不一樣的浪花。

而這股浪潮,源自於知識與技術的傳遞,作者將這個現象稱為知識商品化

山葉的成長過程

創始人山葉寅楠,原先只製造簧風琴,然而在習得西方製琴技術後,開始量產鋼琴並拿下日本市佔率;隨後將企業重心轉移到引擎、動力機械的領域。引擎之後是玻璃纖維、語音合成軟體、電子零組件⋯⋯

這就是作者所說的跳躍,也就是轉移核心知識

轉換新領域並不是漫無目的、隨心所欲變更,而是系統性地做好準備後再出發。

關於山葉的發展歷程,可以參考【延伸閱讀:山葉Yamaha的企業故事

優勢帶來的好處

相較之下,史坦威在創業初期的堅持,不僅無法保持長期的效益,反而使自身面對工業化生產的浪潮時,舉步維艱。

持續跳躍讓山葉變得更有競爭力,投入新領域帶來的優勢,使山葉在產業成熟前能夠保持先行者的地位。

再來看看第二個例子:

諾基亞(Nokia) vs. 蘋果(Apple.Inc)

大家還記得諾基亞(Nokia)的產品嗎?那就是在智慧型手機出現以前,陪伴在我們身旁的行動電話。

2005年時,Nokia全球手機市占率已接近三分之一,大幅超越第2名的摩托羅拉(Motorola)。

然而,隨著蘋果發表iPhone後,一切都變了。

跳躍的軌跡

蘋果並沒有因iPod的成功而自滿,反而趁勝追擊,推出線上音樂平台iTunes以及軟體商店app store

這項服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使用者體驗,讓世界進入智慧型手機的時代。

可連上網路且有通訊功能的iPod,就是iPhone一開始的模樣。

透過這樣的跳躍,為蘋果帶來了爆發性成長與收益。

如今蘋果的產品線更廣,應用服務也更多元,包含平板電腦(iPad)、智慧手錶(Apple watch)、個人電腦(Macbook)與個人助理(Siri)等等。各位如果是蘋果迷,肯定會比我更加了解各產品的細節。

蘋果目前仍居於智慧手機、行動裝置的龍頭地位,接下來又會往何處發展呢?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。

諾基亞與蘋果的共通點在於,兩者都從一開始的業務獲得資源,隨後運用這些資源轉換到另一個領域,並在該領域培養本身的企業優勢。

諾基亞在多年前面臨企業內部重整,儘管如此,諾基亞仍保有多項通訊技術專利,為許多客戶提供網路基礎建設服務。

關於諾基亞的發展歷程,可以參考【延伸閱讀:諾基亞Nokia的企業故事

除了上述提及的公司,書中也分享了其他企業案例;

如中國的海爾集團(Haie)、美國的英特爾(Intel)以及寶僑(P&G)。

這些公司的發展沿革,都圍繞著作者的核心思想:躍競思維。

大家若想更進一步了解其中的細節,請詳閱本書。

第二部:三大槓桿點重寫競爭

一、善用連結力與群眾智慧

透過互聯網連結社群平台,能接觸更寬廣、多元的網路使用者,創意能讓生態系變得更活躍。

作者以中國的行動支付巨擘微信舉例說明,為何企業應該選擇開放而非封閉。

藉由開放API,使第三方使用者能利用微信龐大的數據庫,進行資訊交換,存取特定資料進行修改與編輯。來自使用者本身的真實體驗,能透過開放提升交換資訊的速度與效率

來自外部的刺激,能讓內部高速成長。

維基百科內容源於世界的網路使用者,讓每個人都能貢獻一己之力,提供不一樣的資訊。

二、人工智慧的機會

作者對於人工智能的見解如下:

隨著我們一路奔向機器自動化的年代,能夠自學的演算法將在調節經濟活動的領域,扮演更重要的角色。

科技發展的步伐持續向前邁進,機器學習與AI的應用,像是近年很熱門的ChatGPT,已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,這股力量仍持續強化中。

結合龐大的數據庫,處理人類需要耗費大量資源才能完成的工作,不僅提升工作效率,人們能將省下的時間拿來做真正重要的決策與判斷。

人工智能的出現,不會讓人類存在的意義消失。相反的,人類與機器可以成為最佳夥伴

三、人類互動無可取代

面對與AI共存的世代,我們不妨思考,如何讓自己的工作不被冰冷的機器取代。

作者指出,機器學習與大數據強調「相關性」而非「因果關係」,無法用可靠的方式區分真相與謊言;

機器無法觀察人們如何反應、交談,也無法辨識社會情境中隱含的情感意義

除此之外,作者也提倡跨領域的學習,包含藝術、人文、社會科學與語言。

跳脫框架的多元性,能賦予我們接受新思維與隨機應變的靈活度

此時,人類獨有的特質-創意、溫情、同理心、建構意義的能力⋯⋯就開始有了意義。

第三部:未來競爭

在這個部分,主要針對企業面對全球化浪潮下的挑戰時,領導者應該如何做決策與判斷。

其中,作者以蘋果、本田、華碩、亞馬遜等知名企業為例,說明面對競爭時的管理思維、策略,

對企業發展會有極深遠的影響,書中的案例與討論值得讀者細細咀嚼。

本文小節:讓跳躍成為進步的引擎

從這些案例中,我們發現了企業能保持競爭力的順序與方法,

在此做總結與重點整理:

一、知識商品化的結果:

特殊技術、設計圖、製作方式等知識,一旦眾所皆知就不再具有優勢,因為每個人都能生產相似的產品。

也就是說,產品的獨特性消失了

二、核心事業必須轉移,否則會持續失去競爭優勢

企業必須向變色龍學習,找回斷尾求生的本能。

有時公司必須破壞既有的產品線,進行新產品研發、設計、上市,

觀察環境中潛在需求,針對市場需求強化自身產品與服務;

如此才能在新領域找到機會,站在高點取得先發制人的優勢

三、保持隨時都能跳躍的彈性

對於尚未發生的事件抱持開放心態,做好隨時跳躍的準備;

跳躍並非漫無目的,而是有方向性的試探與多方驗證

四、擁抱新科技帶來的變革

善用機器的力量,找回屬於人的本質初衷。

未來的發展日新月異,企業間的競爭也將出現不一樣的版圖,

期許我們能從書中的案例,獲得面對未來的力量。

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,我們下篇文章見~

上 / 下一篇文章

一般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