連結力:未來版圖─超級城市與全球供應鏈,創造新商業文明,翻轉你的世界觀
這本書在說什麼?
《連結力:未來版圖─超級城市與全球供應鏈,創造新商業文明,翻轉你的世界觀》這本書,
作者為趨勢觀察家帕拉格‧科納(Parag Khanna),在走遍世界各地區與深入探訪多國後,寫下對於未來全球的發展脈絡,將會由連結作為起始點,向外開枝散葉。
作者強調基礎建設非常重要,不僅大幅提高與全球的連結性,也加深了地區內成員之間的關係。
環遊世界的夢想:走過陸地與海洋相連
旅行是一件很浪漫的事,從路面上能感受到那一股火車經過鐵軌時,所傳來的震動與聲響。
一路沿著歐洲、非洲、亞洲、美洲各地的大城市走,最後在浩瀚的海洋中航行,足跡遍及世界。
儘管地圖上有邊界存在,人們還是能透過鐵路、公路與船隻,在國家之間穿梭自如。
從邊界到橋梁:從政治地理到機能地理
作者指出,若畫出地圖上的基礎建設與連結,將能清晰地呈現目前世界發展的脈絡。
基礎建設產生了跨越國界與邊境的連結,形成更具體的系統,彼此互通有無。
這與過去基於政治、歷史、殖民因素,以領土、主權所切割的界線有所不同。
國界無法限制商業上的貿易往來,也不再能限制人們互動的方式與能力。
跨越國界的橋樑:丹麥哥本哈根與瑞典馬爾摩
松德海峽大橋,連接丹麥與瑞典兩國的公路、鐵路系統,又稱哥馬陸橋
跨越國界的橋樑,創造了兩國的連結性,也增加了人們互通有無的機會。
連結的程度越高,發展的機會就越大。
關於溝通與互動的主體性
一般來說,地圖是由什麼元素所構成的呢?
- 1.圖形元素:指出地圖上的特定建築物,例如學校、醫院、寺廟、車站等設施。
- 2.數字元素:使地圖能與實際距離結合的量化參考值,例如比例尺、座標系統、地圖投影等。
- 3.輔助元素:告訴讀者關於地圖細節的說明,例如方向標、地名、行政區、繪製時間等。
- 4.補充元素:對於較不完整的部分進行說明,可能會以照片或文字描述。
在過去的數十年,國與國之間的互動,可能是元首在國際高峰會上的會談;我們看見各國行政首長針對國家政策發表意見,並分析利弊得失、貿易逆差或是債務的議題等等。
作者認為,地圖上用來劃分權力邊界的國家名、行政區,其政治上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;因為那些溝通、談話,大多數並沒有讓現實世界產生具體的影響。由於國界不再能限制商業往來,取而代之的是真實的溝通;於此同時,也出現了新的互動方式以及主體。
如今,隨著資訊科技發展日漸普及,連結不再僅限於政府機構,平民百姓也能與其他國家的人互動、建立友誼。這讓新世界的地圖上,出現了新的圖例與象徵。
新的圖例與象徵性
新世界的地圖是什麼模樣呢?又會以什麼方式進行互動?
作者認為,地圖上應該標示權力當局和連結,而非只標出國家名稱以及分區。
同時,可以用5個C來凸顯最連貫的個體單位、最具體的連結以及最強的影響力,分別是:
- 領土國家-Territorial Countries
- 網絡城市-Networked Cities
- 區域聯盟-Regional Commonwealths
- 雲端社群-Cloud Communities
- 跨國公司-Stateless Companies
以下節錄書中描述,是作者對於領土與國家的見解:
地圖把國家描繪成統一的整體,把政治地圖和主權當局畫上等號,好像擁有國家就代表實際上控制了他;可惜的是,真實世界並不是這麼運作的。
我們應該畫出基於事實的權力當局範圍;有些國家在政治與文化上非常分散,只是因為地理因素將他們的命運交織在一塊。
位於非洲的剛果民主共和國,在法律上雖然是一個國家,然而,最能生動反映其近9千萬人口生活景象的,卻是承載著難民、牲口、家人、汽車、罐裝油脂的貨運船隻。
人口大多集中在都市地區,由於地理因素造成區域資源分配、人口密度的不均衡
區域發展的原子化
原子核很小,卻占了原子99%以上的質量。
一個國家與其首都城市的關係,如同原子和原子核;
首都只佔國土面積很小的一部分,卻貢獻了9成以上的經濟總額。
首都(Capital)就是資本(Capital)聚集的地方。
人口會往城市聚集,都市化的現象也會比以往更顯著;巨型城市(MegaCity)的數量也會增加。
這些巨型城市之間的互動,將形成一股不可小覷的影響力。
除此之外,位於特定區域的國家,在政治上結合成較為緊密的聯盟,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歐盟。
在歐盟的27個成員國裡,德國的經濟產值大約就佔了約20%。
另外,在美國、加拿大、墨西哥三國之間形成的緊密連結,促成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(NAFTA),
這股力量,正朝向一個如同歐洲式的區域帝國前進。
公司是具有話語權的實體,特別是跨越國境邊界、進行多邊貿易的企業;
使國家之間的經濟、商業往來產生真實的作用,人的互動、貨物與商品的流動也因此而熱絡。
那些基礎設施連結起地理分隔的國家呢?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項:
- 運河
- 電力輸送網
- 貨物鐵路走廊
- 油氣、天然氣管線
包含俄羅斯、德國、美國、墨西哥在內的國家,彼此之間均透過基礎設施,
將民生所需的資源運輸到另一地,建立跨越國家邊界的網路。
如同我在先前的文章<全球新版圖:俄羅斯-天然氣管線與烏克蘭之爭>中所分享的,
有關能源輸送管線的細節,包括北溪1號、經烏克蘭輸往歐洲的天然氣管線,都是很好的例子。
另外,根據墨西哥聯邦電力委員會,從美國德州至墨西哥圖斯潘(Tuxpan)的海底天然氣管線,已於2019年6月底正式營運。
這些訊息,顯示基礎建設強化了國與國之間的連結與互動,也進一步的整合邊境與區域關係。
供應鏈的競爭與合作
在談論國際關係與地緣政治的主題時,很難不提及供應鏈價值所扮演的角色。
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的企業,透過彼此間緊密的互動與合作,創造了可觀的收益。
這是在全球化進程中,比較利益的驅使下所形成的結果。
誰掌握了供應鏈,誰就掌握了經濟的命脈。
沒有供應鏈,就無法生產、製造商品,也就等同於失去發展經濟的能力。
關於供應鏈的細節,有太多想分享的內容,但由於篇幅,將書中內容留給讀者親身閱讀,相信會有收穫。
本文小節與個人感想
連結力是一本資訊量龐大的書,讀起來並不輕鬆,眾多主題談及當今世界的政治發展、國際局勢與社會現況,要用一篇文章描述內容真的不容易。
我們處在一個充滿連結的世界,網際網路讓我們超越了物理的隔閡,在線上進行互動;
跨國的鐵路運輸、航班、船隻,也讓世界變得更小,國家之間的距離也更加接近了。
然而,凡事都有好與壞。
距離太遠,可能難以溝通;靠得太近,卻又容易產生摩擦。
如何找到一個最佳距離的平衡點,不只是國家之間的重要課題,對個人來說也是很重要的。
連結的程度越高,互動的次數越多,形成合作與戰爭的可能性也會越高。
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,說的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吧。
如果時間允許,這是一本值得仔細閱讀的好書,祝福各位都能有所收穫。
一般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