惡血:矽谷獨角獸的醫療騙局!深藏血液裡的祕密、謊言與金錢

這本書在說什麼?

這次要和各位分享的書《惡血:矽谷獨角獸的醫療騙局!深藏血液裡的祕密、謊言與金錢》,《Bad Blood: 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》,描寫一位矽谷的創業家,如何以醫療科技的廣大願景,說服眾多位高權重的投資人入股,投資這間名為Theranos的新創生技公司。在其看似完美的外表下,實際上暗濤洶湧,藏著不為人知的謊言、祕密與黑暗。

作者為約翰.凱瑞魯(John Carreyrou),曾獲普立茲獎,為《華爾街日報》(The Wall Street Journal)調查記者。花費近四年的時間進行深入調查,訪談的相關人士超過百位,書中所載都是根據採訪事實,包含引述、郵件往來紀錄等,均為逐字逐句引用。

調查過程中遭受對方直接與間接的報復,甚至到了生命安全威脅的程度,可見其驚險與幕後的欲蓋彌彰。

至於主角,Theranos的創辦人伊莉莎白·霍姆斯(Elizabeth Holmes),則拒絕接受作者的訪談。

獨角獸企業:Unicorn

本篇故事的背景,是孕育世上眾多偉大企業的搖籃-位於美國的矽谷(Silicon Valley)。聚集了像谷歌(Google)蘋果(Apple)英特爾(Intel)惠普(Hewlett-Packard)等高科技公司。

富有拓荒精神的創業家們,帶著他們過人的技術與衝勁來到矽谷,壯大自己的事業。然而,只有衝勁並不足夠;創業家還得找到讓公司營運所需的資本。

興建工廠與實驗室、招募員工都需要錢,此時就必須向廣大的資本市場募資;透過發表獨特的商業模式與企業計劃,吸引投資人出資成為股東,是件困難卻又具挑戰性的事。

一張走進名為夢想舞台的入場券,要費盡千辛萬苦才能拿到;成千上萬的創業家懷抱理想與希望到矽谷,獲得投資人青睞的只有鳳毛麟角。這如獨角獸一般的存在,也因此被稱為獨角獸企業(Unicorn)

具體的定義為:成立不到10年,市場估值達到10億美元的未上市科技公司。Theranos是如何成為獨角獸的?讓我們繼續看下去。

從一滴血開始的旅程

伊莉莎白·霍姆斯,是一位極具個人特色與領袖魅力的創業家。

19歲時從史丹佛大學(Stanford University )輟學,創辦了以Therapy(治療)與Diagnosis(診斷)兩字組成,作為公司名的Thernaos生技醫療公司。

只用一滴血,就能做接近百項的檢測

你相信用指尖上一點點的血液,能取代一系列精密儀器的檢測流程嗎?」這位創辦人眼神堅定地看著底下的觀眾,用仿佛能將世界催眠的口吻,敘述著能改變人類未來的遠大願景。

這項技術,不僅能減緩受測者的痛苦,也能大幅縮短檢測時間;我們研發的愛迪生,能將檢測數據直接上傳醫院資料中心,讓醫生能即時掌握患者病情,進行診斷與治療。」台下再次出現一陣驚呼與掌聲。

不論我們相信與否,Thernaos的眾多投資人相信了;著名的投資人包含:

值得一提的是,董事會成員裡沒有任何一人具有生物醫學背景

隨著幾位知名權威人士陸續表態支持,吸引了更多投資人成為股東;在資本的推波助瀾下,公司身價水漲船高,在鼎盛時期的估值接近90億美元。

船帆下的暗濤洶湧

凡事總有出人意料之外的發展,這次也不例外。

在矽谷廣為流傳的一句話,成為伊莉莎白信念的核心:弄假直到成真。(Fake it, until you make it.)

這台號稱能「滴血驗百病」的產品,開發情況並不理想;不僅功能相去甚遠,甚至差點造成醫療糾紛。

為了掩蓋技術上難以達成的事實,不僅將人為操縱得到的實驗結果公開,甚至偽造患者的檢測數據,讓一切都合情合理。

有位醫師根據Theranos上傳的數據,認為患者當下情況危急,需要立即救治;然而,這與醫師個人診斷紀錄有所出入,經過多方檢測後發現,是機器提供的資訊出了問題。

除此之外,許多和Theranos合作的藥廠、醫療機構,也發現產品檢測結果不準確的情況。

紙終究是包不住火,隨著質疑聲浪與吹哨者的舉報,令人震驚的事實漸漸浮出檯面。

曾經的獨角獸與天文數字般的估值,就這樣隨著真相大白而蒸發。

後記:本文小結與討論

《惡血》一書中,除了描寫Theranos這間生技醫療公司,從閃耀星空殞落的過程外,也詳細記載了公司高層與伊莉莎白個人,如何運用從資本市場募集而來的龐大資金,對付在公司辛勤工作、為了新產品開發違背道德良知,心生內疚而求去的工程師群;為了達成目的,不擇手段與心思細膩的程度令人嘆為觀止。

更多精彩內容,希望能留給讀者在書中慢慢欣賞,這裡就先不劇透太多。接下來想分享一些自己的觀點與心得,也期待得到讀者的反饋。

是什麼力量推動了一個巨星的誕生?

這股力量的泉源,來自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;這名說書人用他擅長的情緒表達、生動的肢體語言,以及遠大美好的願景,為孤寂的靈魂注入希望,就這樣成功擄獲了聽眾的心。

矽谷的創業者們,各個都懷抱著夢想與拚勁,在資本市場的舞台上奮鬥。

新創領域的募資過程,大致如下所述:

  1. 商業模式(Business model)企業邏輯(Know-how)包裝成商品,然後
  2. 讓資本市場決定是否為此買單。

一個從小害怕針頭、看到針就會忍不住哭泣的19歲女性,為了拯救世上千千萬萬有相同痛苦的人,努力開發僅用一點點血,就可做出近百種檢測的技術⋯⋯

若以募資的結果來說,Theranos的成就斐然,近乎完美;然而最終的發展,並不算是良好的企業案例。

在此想從不同身分的角度切入,探討關於募資機制的供需雙方,各自扮演的角色。

其中包含可能的思考路徑與先後順序,讀者不妨參考。

投資人角度

  • 風險資本(Venture Capital)經理人的想法:「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!減少血液檢驗的時間,就能大幅降低製藥產業的成本市場非常龐大。」Opporunity
  • 較晚得到消息的後進投資者:「如果晚一點投資,可能會失去獲利的機會。」Fear of missing out
  • 具有生物技術、醫療背景的醫護人員或學者:「關於檢驗這件事,指尖上的血液,在末梢神經與體循環的影響下,可能無法像抽取靜脈血液如此精準;從科學的角度而言,技術複雜度很高。」-Risk

風險資本經理人看見了獲利機會,毅然決然進場投資;後進者則出於害怕失去機會,而非清楚理解獲利的因素,才選擇加入股東的行列。至於醫療從業人員,則從他們的能力圈(Circle of competence)出發,察覺風險所在,保持理性而不貿然行動。

經營者角度與心路歷程

  • 「募資是為了開發新產品做準備,如果沒有資本,就什麼事也辦不成了。」募資的合理性
  • 「怎麼辦,機器還沒做好,但是股東的錢快要用光了。」龐大的財務壓力
  • 「為了向股東再拿一點錢,只好偽造財務數據,營造銷售順利的假象。」-為籌錢而走上不歸路
  • 「實驗室員工不願意做假資料,只好用公司強大的法律團隊威脅、逼迫他了。」-越陷越深
  • 我們並沒有做錯,只要我們再次站起就會成功。」弄假直到成真(Fake it, until you make it.)

整件事的是非對錯,最終會依據法院判決的結果而定;然而談及攸關人命的醫療體系,是出自於嚴謹的實證科學,不該以如此輕率、違反人道的態度從事相關事業。另一方面,新創公司背負極大的財務壓力,若無法在技術上有新的突破並帶來營收,隨時可能面臨投資人收回資金、結束事業體的處境;這讓經營者鋌而走險,做出更多違法的事,最後還是無法逃離東窗事發的命運。

結語-給自己的警惕與提醒

如果Theranos不是一間生技醫療新創,而是一間開發電子支付、行動應用科技的公司(除了醫療之外的產業),說不定真的有機會成為另一個特斯拉或蘋果。

但可惜的是,劇情的發展並非如此。

每個產業都有相對應的專業知識與技術,正所謂隔行如隔山;脫離能力圈的決策,往往使人陷入重圍。

對於不熟悉的產業,在投資之前必須先做好準備,研究其中的細節;同時也要保持警醒,不要讓市場情緒影響了自己的判斷。

這件事情說來容易做來難,下次若遇到這樣的情況,請保持安全距離,以免發生危險。

文章到此要告一段落了,謝謝各位的閱讀,我們下篇文章見~

上 / 下一篇文章

一般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