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通貨膨脹、貨幣的實質購買力淺談

經濟學家傅利曼曾說過:「通貨膨脹,始終是一種貨幣現象」。

通貨」是流通中的貨幣,「膨脹」則是貨幣的數量增加了。

過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,是通貨膨脹的本質。也可以說,是貨幣的購買力變弱了。

有兩種情形可以描述關於通貨膨脹的現象:

  1. 能買到的商品變少了-貨幣價值降低,通貨貶值
  2. 商品的價格變貴了物價上升

今天就讓我們來談談關於通貨膨脹的背景。

一、貨幣的歷史

在貨幣尚未普遍流通的時代,人們過著以物易物的生活;用蘋果換麵包,或者用肉換蔬菜。

但因為商品能分割的程度不一,當需要計算商品的價值時,用實物進行交換就不是那麼方便了。

要如何用一張桌子換一件衣服?我可以用雞蛋和你換一塊牛小排嗎?

隨著貨幣的出現,價值衡量的標準因此有了依據,人們就能購買各式各樣的商品。

貨幣作為交易媒介、有價值儲存的功能。

貨幣制度與交易媒介的建立期:價值與價格

經濟社會開始運作時,貨幣體系、法律制度均有一定的規範;早先貨幣的組成原料為黃金、白銀等貴金屬,在成色與重量上必須符合要求。用來交易的貨幣,必須含有特定的貴金屬含量,才能在市場流通。

貨幣價值與硬幣本身的貴金屬含量相對應,讓人們能購買具有相等價值的商品;用來衡量商品是否昂貴的標準,則是價格。

例如一枚里夫爾金幣,必須要含有1毫克的黃金;一枚里夫爾銀幣,必須要含有1毫克的白銀。(在此只是舉例說明,實際含金量會因地區、年代而有所不同。)

如果一條麵包的價格是一枚里夫爾銀幣,意思是能用1毫克的白銀買到麵包。

也就是說,銀幣的價值與一條麵包相等;貨幣與商品的對應關係明確,不會有人因此吃虧或佔其他人便宜。

貨幣質變時期:自然磨損產生的貶值現象

在此階段,是來自貨幣本身的變化;在交易過程中的自然損耗:撞擊、摩擦,使貨幣中的貴金屬含量下降。在上一個段落中,價值與貴金屬含量的穩定關係因此被打破了。

貴金屬含量變少的貨幣,其真實價值已經下降了,卻依舊持續在市場上流通。

敏銳的商人與投機者發現了這個狀況,開始用貴金屬含量較低的貨幣在市場上交易。

如果用【低含金量】貨幣,能買到與【正常含金量】貨幣相同價值的商品,大家是否就會將硬幣中的貴金屬減少、藉此購買更多商品?

於是乎,劣幣充斥整個經濟市場,良幣越來越少,最終消失,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由來。

二、信用擴張

在黃金本位、布列敦森林體系結束後的世界,資本主義興起,開啟了信用擴張的新紀元。

銀行體系的信用擴張,使經濟體的流動性上升,並對全球的資本市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。

三、通貨膨脹的類型

一、需求拉動型:由於供給量小於需求量,供不應求造成價格上升

二、成本推升型:由於製作商品的成本上升(原物料、人事費用、店面租金),使得物價上升

三、綜和型:包含前兩種,以及出於經濟考量而實施的貨幣政策,造成廣泛性因素的通貨膨脹。(例如量化寬鬆)

四、現象

貨幣大幅貶值(惡性通膨):委內瑞拉辛巴威

由於貿易因素造成的匯率波動:廣場協議後的日圓、德國馬克。

五、對我們的影響

通貨膨脹讓我們手中的錢變薄;能購買的物品變少了。

隨著近幾年各國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,通貨膨脹的情形日增,我們該怎麼做才好?

以下是幾個我們能嘗試的做法:

  1. 將錢放入會增值的資產,如公司股票
  2. 較保值的資產,如不動產、黃金、原物料
  3. 適度借貸,妥善管理支出現金流

首先,若我們將資產放在會成長的公司股票,讓價值隨著經濟發展而增加,如此可以稍微抵銷因通膨造成的購買力減損;除此之外,也可以試著投入不動產與黃金。因為相對於貨幣來說,不動產、黃金與原物料,是具有真實需求的商品,以物易物的經濟法則,在貨幣價值減損到極端程度時,還是能行的通的。

適時運用槓桿,充分發揮資本的即時性,但不過度,也是因應高通膨世代來臨的方法。

最後,由於通貨膨脹率在不同時期會有些差異,也和我們的消費型態息息相關;因此,試著了解錢都花在什麼地方、主要是在那些範圍,對個人的財務狀況至關重要。

以上就是關於通膨的二三事,希望投資朋友們都能做出對自己有利的決策。

上 / 下一篇文章

一般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