匯率如何影響貿易?從原物料進口成本分析日本經濟困境
前言
國際貿易,顧名思義,是國與國之間的商業行為;因此,對於商品如何計價,必須以匯率來衡量貨幣的成本,作為買賣雙方進出口的依據。
本文探討日本近期的匯率走勢,以及針對日本進出口貿易、產業狀態與政策進行分析。
廣場協議
在進入正題之前,想回顧一個貿易史上的事件:
那就是1985年9月22日,在美國紐約舉行的廣場協議(Plaza Accord)。
協議內容與目的
廣場協議是由美、德、英、法、日五國,共同簽署的匯率協議,本質上是為了減緩美國龐大的貿易逆差造成的赤字。其中,美元對日圓與德國馬克貶值,是協議後的結果。
紅框區間可看出,1985~1986日圓走升;從250日圓兌1美元,升值到145日圓兌1美元的水準。
雖然美國確實透過廣場協議暫時地緩解了貿易逆差,但也只維持了短短的一年半。
之所以會談到貿易協議與匯率,是因為對於像日本這樣缺乏自然資源的國家,必須透過進口大宗商品來滿足國內民生需求;例如常見的黃豆、小麥、玉米、可可等食品原料,以及石油、天然氣、煤礦等能源物資,都是屬於高進口依賴性商品。
眾多日企的食品產業,是透過進口原材料後,加工再製成終端產品出售;然而,日圓疲軟已維持了一段並不算短的時間,導致國內製造業的原料成本難以下降。我們來看看財報資訊怎麼說:
對生產者來說,在通貨膨脹時期,能將成本提升的部分轉嫁給消費者承擔,還不算是最壞的狀況。比起通貨膨脹,企業更擔心的是通貨緊縮。
2023~2024年間,日本通膨率大約維持在溫和的2%;整體經濟情況可說是相當不活躍,生活成本上升,薪資的增幅並不見同步增長,通膨卻仍持續走低。
製造業復甦對日本經濟有深遠的影響,一旦碰上緊縮的時期,就很容易陷入停滯、薪資僵固的狀況。
通貨緊縮導致的結果,包含消費疲弱、薪資停滯或降低,進而減少消費;這種消費的減少又造成生產者收入下降,經營陷入困境,連帶使得工資降低或無法支付,從而加劇了上述情況,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。
矛盾的財政政策
在先前的文章《從日本結束負利率政策,談貨幣市場的風險與報酬》中曾提及,日本的負利率政策和金融環境,對於國際資本來說並無太大誘因,進一步導致匯率下跌。
除此之外,匯率走低使得原物料進口成本上升,使消費者必須承受來自生產者的成本轉嫁。
政府不僅對企業課徵營業稅,同時也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課徵消費稅。
一邊加重稅負,一邊期望消費者提高消費,這樣矛盾的財政政策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阻礙。
日本為維護整體社會福利制度健全,以及公共建設上的品質,不得不以高稅負支持政府支出;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,必然會犧牲部分的經濟發展潛能,同時也降低了國民的可支配所得。
本文小結
匯率波動對一國的貿易活動有深遠的影響,進出口商可能因此獲利或遭受損失。
中央銀行也不能單方面決定匯率的走向,必須考慮與貿易夥伴的協定和談判結果,這使得決策變得更加艱難。
日本的未來發展令人期待。讓我們繼續關注,經濟復甦的曙光即將到來。
一般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