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書心得-如何「無所事事」:一種對注意力經濟的抵抗
這次想分享的書,《如何「無所事事」:一種對注意力經濟的抵抗》,作者為藝術家兼作家珍妮.奧德爾(Jenny Odell)。
在這本書中,作者抒發了在校園任教的觀察與體會,意識到人們總是置身於新科技、社群媒體與追求生產力的迴圈中,卻沒有時間感受生而為人的意義所在。
「無所事事」並非什麼也不做,而是讓自己保留一些空間,去體會身旁細碎微小的凡塵事物。
由於我們身處生產力至上的世代,就好像包圍我們的一切,都是為了對經濟有所貢獻而存在似的。
在這種情況下,我們難以放下手邊的行動裝置、通訊軟體,深怕錯過了重要的訊息與工作事項,變得焦慮、緊張,並將自己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被包裝好的事物上。
你有一樣的困擾嗎?思緒總是被打斷,無法進行深度的腦力迴盪;總是不自覺地拿起手機,隨意滑動螢幕,卻不確定接下來該做什麼。
作者對這本書的註解
這是一本抗拒注意力經濟的行動指南。
前半部是關於如何拒絕與脫離訊息的過度負載,後半部則聚焦於將轉移注意力。
前言:倖存之用
在這個價值被生產力決定的世界,沒有什麼事情比無所事事更難。
人們總是努力積極向上,不論是學習、追求更好的生活或薪資,積極是一般人普遍共有的特質。
其實,一個人什麼都不做是相當困難的,就好像有些長輩退休以後,還是會持續找適合自己能做的事、開心過生活。
作者提出了一個我覺得很有意思的觀點,就是「沒有用的用處」。
換個位置,缺點就變成優點-無用之用
樹木是造紙、製作家具的材料,通常越高大、越漂亮的樹都會很快地被砍伐;然而,一棵既無法當材料、工人也認為無利用價值的樹,就這樣活了五百年。
果樹、可作木材的樹經常被人蹂躪,而無用向來是樹的求生之道。因為樹的無用,反而成為能存活下來的理由,這就是無用之用。
這個描述與周莊思維有幾分神似;世界本身充滿矛盾,好的可能變壞、積極反而害了自己、外表美麗也可能帶來麻煩。
為什麼要無所事事?談發呆的意義
我們已經被手機或行動裝置環繞,處於訊息過載的狀態;數位世界使人們迷失自己、忘記身處的位置,以及為何而活。
只有當我們開始發呆,讓腦中的訊息接收器暫停,才能再度開啟對外界聲響的感知能力。
傾聽的種類分成兩類:包含生理上的聽覺,以及心理層面上的理解。有多久沒有仔細傾聽住家外的蟲鳴鳥叫?並不是因為失去了生理上的聽力,而是沒有將注意力放在「聽」這件事情上。
察覺危險是動物求生的本能,過馬路時一邊滑手機,自然就會增加意外發生的機率;因為注意力被分散了,作者認為集中精神、專注也是需要練習的。就像鍛鍊肌肉,需要緊繃,也需要放鬆;適時地放空思緒有助於培養專注力,也能降低陷入險境的機率。
無處避境:暫時離開的必要性
如何開啟對週遭事物的注意力與感知意識?關鍵在於興趣。你是否對住家附近的貓叫聲感到好奇?為什麼總是在半夜出現?
我們不太可能在大自然中「獨處」,因為萬物均在其中。雖然人在辦公室裡,但窗外有鳥、有蝴蝶、有壁虎、有花有樹,同時也有其他人。
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於我們身邊的事物,其實從未離開,只是我們未曾留意。主體不是根據「有生命」或「無生命」來劃分,而是指事物存在的根本性質。
我們需要暫時擱置手邊的工作和手機,去體會周遭的一切。
拒絕的結構:向藝術家致敬
大多數時候,我們是在被動地接收資訊。無論是新聞媒體、報章雜誌的版面上,總是充斥著各種小道消息;我們必須學會拒絕某些觀點,或是那些意圖操縱輿論的訊息。
觀眾收看新聞,本質上是媒體業的客戶;由於提供了自己寶貴的注意力,讓媒體業者能賣出精華的廣告時段給廠商,藉此賺取豐厚的利潤。
用新聞頭條換取流量,再用流量獲得利益,就是現今媒體產業的商業模式。
從資訊的消費者轉變成資訊的生產者,是一種珍貴的能力;這賦予我們找回屬於自己的發言權,以及向時代妥協的抵抗力。藝術家是創作者,他們盡全力擺脫常理和規矩,還有那些束縛自由意志的枷鎖。
注意力練習:意志力的紀律
應用程式中有許多巧思,是工程師為了留住使用者而設計的陷阱。作者提醒我們,盡可能別點閱網站上的新聞,克制自己的注意力投射,並將其投入在特定的目標,也就是練習專注的習慣。
就像訓練肌肉一樣,訓練注意力也需要持續不懈;只要堅持,就會看到不同的變化。
陌生人的生態:別讓演算法定義了我們的模樣
社群軟體上的朋友確實存在,卻虛無縹緲、身處於不同的時空。
演算法會給我們它「認為我們需要」、「覺得我們想要」的人、事、物;它似乎決定了我們是誰、我們喜歡什麼、需要什麼、或是需要認識的人。然而,我們真的像它所想的那樣毫無改變嗎?世間萬物白雲蒼狗,我們永遠不會與過去的自己完全相同。
在不同的環境中,人們會展現出不同的面貌;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扮演不同的角色,也會有不一樣的對話方式與姿態,面對不同的對象,說話的內容也變了。
與其被動接受演算法的資訊,我們可以選擇喜歡的事,並主動跨出探索的一步,因為那才是自己真正的模樣。
修復思想的基礎:發現並找回自己
在這個充滿複雜思想的時代,我們需要多一點自己的空間。數位世界的無限連結,切斷了太多重要的資訊與脈絡,以及必要的「等候」。
社群媒體,是一台被群眾噪音所驅動的龐大機器,而使其運轉的燃料,就是我們寶貴的注意力。
除此之外,強大的連結性,讓相同立場的人能即時分享對特定議題的觀點,像爆竹一樣很快就煙霧瀰漫,卻沒有給我們充足思考的餘裕。我們必須理解,人與人之間存在的差異性;而這樣的差異性,必須在溝通的過程中才能沉澱、修復自己思考的習慣。
在這個生產力掛帥的世代,往往忽略了修復與維持的重要性,只在意創造新的產物,卻少了維護原本既有的基礎。從注意力經濟中脫離,並將注意力投入其他事物、投入值得投入的事。
什麼是值得投入的事?這個答案在每個人心中:你的興趣是什麼?興趣是開啟感官意識的鑰匙。
後記與心得總結
要找回我們的注意力,確實不容易,特別是在這個資訊超載的世代。
琳琅滿目的動畫、短影音佔據了觀眾的目光,快節奏使我們對漫長的等待失去耐心、追求即時性的反饋。
偶爾放下手機、看看身旁的人事物,或許也是一種休息。
注意力已經成為一種產業,讓我想起先前曾看過的一本書《注意力商人:他們如何操弄人心? 揭密媒體、廣告、群眾的角力戰》,提過現今媒體商業模式與各種廣告,無非是為了吸引用戶的注意,藉此獲取利益。
搜尋引擎的首頁下方,也總會出現新聞頭條,吸引我們點閱。
另一方面,有時候確實會為了「妥善利用時間」,而一心多用,像是邊吃飯邊聽廣播,認為這樣可以增加效率。但最後,不僅沒有好好享受到食物的美味,也沒有聽清楚廣播到底說了什麼。
將注意力放在一件事情上,確實需要刻意練習,讓我們拿回自己注意力的主導權,成為更好的自己。
一般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