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筆記《科技想要什麼》:具有演化能力的智慧產物

前言

《科技想要什麼》一書的作者凱文凱利,曾是連線(Wired)雜誌的總編輯。

在他著名的三部曲《必然》、《釋控》,以及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《科技想要什麼》,描繪了一個很科幻卻又很真實的世界。

凱文對於科技與人類的未來,有很深刻的理解,用文化與生物學的角度切入,觀察到在文明與演化的過程中,很多事情並不是出自於偶然與機率,而是一定會發生

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,觀點或許不是那麼容易理解,但是聽作者娓娓道來確實很有收穫。

究竟科技是什麼?科技又想要什麼?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。

耳熟能詳的廣告台詞

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-(Connecting People)」-Nokia.

你是否還記得這個來自北歐芬蘭的品牌,曾經的手機王者諾基亞

由於翻譯的原因,讓這兩段句子似乎不那麼一致。

若把兩段句子合在一起,就變成了「科技讓人們彼此互相連結」。

故事要從哪裡開始說起?

網際網路的起源,最初是學術機構為了促進國與國之間的信息交流,而建立的通訊協定。

在學術研討會中,幾位研究員將彼此的實驗結果,透過網路傳送到地球的另一端。

一旦按下送出鍵,訊息的千里之旅就這樣啟程了。

會自己進化的科技

一開始很單純的通訊協定,後來發展成什麼模樣了?

如同你我所見,現今每天有多達上兆筆訊息,透過光纖在地球上來回傳送。

訊息的量級已經是天文數字了。

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闡述生物進化的過程,達爾文的天擇、自然界的生物學定律⋯⋯。

很特別的是,科技是人類創造出的產物,竟然能透過與外界事物的交互作用再次成長。

科技從初始的型態逐漸成長,這個過程就是作者所說的「科技體的演化」。

集體智慧的產物

作者指出,科技是一種人類的延伸,因為任何一種發明、創新,都伴隨著人類的需求而出現。

雖然有些發明並非帶著目的而被創造出,但確實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。

許多歷史上的重大發明,經常是在很接近的時期出現。

這是「文明史上的一種必然、無法避免的事」。

因為科技的軌跡有其階段性,必須一步一步向上積累,技術提昇也需要其他科技的輔助才能進行。

這就是科技本身所創造出的「互動環境」

這樣的描述,就好像科技真的是有生命的機體,而不是冰冷冷的「商品」。

有趣的觀察:是誰抄襲誰的智慧?

歷史上有許多事物的出現時間很相近,但是地點卻隔了十萬八千里。

受理專利申請、保障人民智慧財產權的機構,要怎麼審核同時遞出的專利文件?

我們很難知道某件發明,究竟是來自一個人的原創,還是集結多人智慧而形成的。

提到燈泡,大家肯定會想到愛迪生;但究竟燈泡是誰發明的這件事,仍舊眾說紛紜。

在讓燈泡亮起的瞬間,背後所運用到的物理原則,一定有其他科學家的研究在其中。

燈泡的組成結構有玻璃燈罩、鎢絲、金屬接點。

在這些零組件中,絕不是每一個都由愛迪生本人親自製作,而是部分來自於其他人的幫忙。

科技發展是集體智慧與努力的成果,不是由單一人所獨立創造。

在現今的社群平台中(包含社交媒體、個人品牌IP的自媒體),二創是很常見的行為。

或許作者想要向原創致敬,進而引用原創作品中的部分內容、概念,

有人認為這算是一種剽竊,畢竟原創作者的思維模式,可能不是在一瞬間就完成,

而二創卻只需加以簡單的修改,就變成了自己的創作了。

無論如何,對原創者保持基本的尊重仍然是非常重要的。

結語:這本書和我們的關聯性?

書名既然提到了科技,那麼就一定和我們的生活有關。

對科技的想像不僅塑造了市場的未來,也勾勒出市場的願景。

電動汽車、無人車、核融合、飛天汽車、心智眼鏡……等科技產品,不論目前發展到什麼階段,

可以確定的是,未來這些科技,都會進步到更符合人類的需求、往優化的方向前進。

舉凡半導體、人工智慧的終端應用,不論是硬體或軟體,都以更高規格的效能作為里程碑邁進。

未來的模樣需要想像,而且是很誇張的想像。

把時間軸拉回100年前,當時的人們如果看到現在的世界,

他們一定會說:「這真是太誇張了。」

如果我們能活到未來的100年後,那時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模樣?

以現在的科技,人類的壽命確實無法達到普遍性的長命百歲

但想像力就是這麼有趣,以後的事情還很難說呢。

上 / 下一篇文章

一般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